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服务 > 盟市动态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呼伦贝尔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及“十三五”时期展望
时间:2016-05-24    来源:    作者:

     “十二五”时期,是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呼伦贝尔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坚持“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发展战略,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二五”时期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一)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进入“十二五”时期,支撑全市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条件和市场环境发生明显改变,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面对困难和挑战,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扎实作为,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经济总量实现较快增长。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5.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8.1%。与十一五末相比,经济总量增长72.1%,年均增长10.8%,分别高于同期全国、全区年均增速0.8和3个百分点,实现了快于全国、全区发展的目标。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9.6:42.1:38.3演进为16.5:44.6:38.9,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均增速分别为5.6%、14.4%和8.8%。第一产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已初显成效。

    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大关。2015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131元(折合10138美元),与“十一五”末相比,年均增长10.9%。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大关,标志着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达到中等发达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阶段。

    4、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167.74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3.33亿元,年均增长13.0%,突破百亿元大关。财政对经济建设、科教文化、社会保障支持力度明显增强。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十二五”时期,面对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呼伦贝尔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完善“8337”发展思路内涵和要求,以建设“五大基地”为抓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1、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种值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24.24亿斤,稳居全区第2位,比2010年增长24.1%,年均增长4.4%,实现“十二连增”。玉米种植面积达到850.83万亩,较2010年增长65.2%,产量74.05亿斤,较2010年增长65.2%,占粮食总产量比重由2010年的44.8%提高到2015年的59.6%。畜牧业发展加速。2015年牧业年度牲畜头数2136.67万头(只),较“十一五”末增长32.7%,年均增长5.8%。

    2、工业转型升级初显成效。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605.3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79.7%,年均增长14.6%。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86.96亿元,比2010年增长74.9%,年均增长11.7%。引进培育了阜丰集团、呼伦贝尔肉业、云南驰宏等一批大型企业,有色金属、食品制造、医药制造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等产业发展实现突破,产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8.0%、14.9%、33.5%和21.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不断扩大。

    3、服务业蓬勃发展。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621.48亿元,同比增长9.3%,“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速8.8%。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不断壮大。2015年全市旅游人数达到1417.13万人次,年均增长7.6%,旅游业总收入448.36亿元,年均增长25.7%。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文化体育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7.3%,比“十一五”末提高13.4个百分点。

    (三)需求拉动更加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提高

    “十二五”时期,呼伦贝尔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推动消费升级,扩大对外开放水平,需求拉动更加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明显提高。

    1、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投资5661.38亿元(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十一五”时期增长1.8倍,年均增长19.6%。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十一五”末的7.5:54.1:38.4调整为8.6:45.1:46.3。

    2、消费结构逐步升级。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45.88亿元,同比增长8.3%,较“十一五”末增长85.3%,年均增速13.1%。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在限额以上零售额中,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年均增长41.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制品类零售额年均增长11.5%,汽车零售额年均增长35.8%,居民家庭彩色电视机、电冰箱、计算机、健身器材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

    3.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满洲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呼伦贝尔——天人合一的地方”城市宣传片亮相纽约时代广场。201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9.89亿美元,稳居全区第1位,年均增长5.1%,进出口规模稳步扩大,沿边经济带建设充满活力。

    (四)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十二五”时期,呼伦贝尔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进一步加大力度,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继续提高。

    1、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2015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已达23483公里,比2010年增加378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452公里、一级公路达到462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236公里。通用机场群建设有序推进,海拉尔机场开通国内外航线53条,跨入“百万空港”行列,根河通用机场实现通航。

    2、信息通信发展水平快速提高。2015年,全市邮电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2.65亿元,较2010年增长40.2%,年均增长7.0%。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2015年全市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分别达到259.36万户和41.93万户,分别较2010年增长5.4%和90.3%。

    (五)民生事业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十二五”时期,呼伦贝尔加大民生投入力度,通过“十个全覆盖”工程、扶贫开发、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棚户区改造等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生活质量有新改善。

    1、就业稳步增加。2014年末,全市就业人员达到143.79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36.25万人。2011年-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4.08%、3.86%、3.85%、3.84%和3.81%,均控制在4.2%的“十二五”目标内。2015年,全市新增就业33848人。

    2、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5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461元。分地区看,城镇常住居民、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844元和11632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1.4%和13.9%。

    3、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40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565元,年均增长8.9%,农村牧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745元,年均增长15.9%。在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食品比重分别为30.2%和28.4%,比2010年有所降低;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分别占9.2%和13.6%,交通和通信支出分别占13.4%和13.6%,均比2010年提高。

    4、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2015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59.3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5.37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57.18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7.83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牧民74.10万人。城镇低保标准由每月282元提高到468元,农村牧区低保标准由每年1847元提高到3300元。累计建设、改造住房28万套,其中城市棚户区5.9万套。

    5、“十个全覆盖”工程和扶贫开发成效明显。“十个全覆盖”工程累计投入110.8亿元,1198个行政村和279个自然村实现全覆盖,农村牧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扶贫开发成效明显,五年投入101.2亿元,脱贫21.2万人。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水平提高

    “十二五”时期,呼伦贝尔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15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98%。普通本专科学校4所,比2010年增加2所。普通本、专科招生5353人,在校17339人,分别比2010年增长80.3%和44.0%。

    2、卫生事业稳步推进。2015年末,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1953个,比2010年末增加839个,增长75.3%;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4091张,增加2507张,增长21.6%;卫生技术人员25158人,增加8874人,增长54.5%。

    3、文化、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75%和99.02%,分别比2010年提高4.95和5.12个百分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民族历史话剧《拓跋鲜卑》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体育事业创造新辉煌。2015年全市体育健儿获国内外重大比赛奖牌28枚,在省级比赛中获得奖牌127枚。

    (七)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十二五”时期,呼伦贝尔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全力打造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草原生态修复和沙区综合治理工程,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累计造林6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1.4%,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和“低碳试点城市”称号。推进呼伦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位上升3.2米,水域面积达到2038平方公里。

    2、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全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5.3%,单位产出能耗水平大幅下降。

    二、“十三五”时期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呼伦贝尔市发展既面临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国际国内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调整加快,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东北地区发展势头减弱,全市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与综合经济实力不强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另一方面,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仍在积累,全市经济仍有望保持平稳运行态势。

    (一)“十三五”时期呼伦贝尔面临的机遇分析

    从国际看,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国战略互信不断增强,就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深化三方各领域合作,达成广泛共识。自治区着力向北开放并制定了《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实施方案》。国家8部委批复实施《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建设规划》。我市毗邻俄蒙地区,经贸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从国内看,国家对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发展历来十分重视。呼伦贝尔处于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等国家战略叠加带,是国家新型能源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色金属基地、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地区、国家粮食主产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地区。国家、自治区明确支持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转型产业,为全市优势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从全市经济发展分析,呼伦贝尔经济类型多元,产业结构多元,能源、原材料支撑性强,经过多年的培育和积累,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煤电、建材、农副产品加工、木材加工、旅游业加快发展,有色金属、玉米加工和生物制药产业逐步壮大。全市地上地下可利用资源及俄蒙毗邻地区合作开发资源富集,开发程度低,为后期开发利用预留了空间,后发优势明显。

    (二)“十三五”时期呼伦贝尔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看,世界经济仍处于弱复苏、慢增长、多风险和转型发展时期。主要经济体复苏动力普遍不足并走向分化,新兴经济体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和结构调整压力。国内“三期”叠加,矛盾交织,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凸显。自治区及东北三省依赖能源消耗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转方式、调结构迫在眉睫。

    从呼伦贝尔本身来看,经济总量小,发展规模不足。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低端化特征明显,发展方式粗放,能源资源型产业比重较高。非资源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育不足,调结构转方式任务艰巨。着眼于在新常态的新发展,过去一直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动力已不可为继。呼伦贝尔今后五年需要在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向北开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回首过去的五年,呼伦贝尔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风险和挑战,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展望未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我们将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主动适应新常态,发挥自身优势,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